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资讯农业食品正文

昆明今年农作物9成归仓明年小春粮食下种56.6%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5-09-18 浏览次数:120
  随着金秋的结束,昆明农作物也进入了收获的尾声。去年冬天延续到今春夏的特大旱灾给昆明农业带来了巨大考验,通过各种积极措施,今年的收成到底怎么样?日前,记者从市农业局种植业处了解到,截至10月20日,全市已收粮食作物208万亩,占全年的90%。其中水稻完成97.8%,玉米82.2%,薯类88%,豆类100%,杂粮100%。
  
  去年以来,由于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干旱影响,昆明市大、小春农业生产形势十分严峻。在全市小春作物旱灾受灾面积221.11万亩(占种植面积的96%),粮食大幅减产已成定局的情况下,市委、市政府加强统一领导,各级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,切实强化对抗旱工作及春耕备耕工作的领导。通过组织实施高产创建示范园区、间套种、水改旱、晚秋种植,保证了粮食总产。农业部门预测数显示,通过这一系列的积极措施,今年大春粮食总产预计达97.93万吨,比计划数85万吨增加12.93万吨,增幅达15%,全年粮食产量预计可达107.05万吨,其中小春产量为9.12万吨,大春产量预测数为97.93万吨,基本达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的目标。
  
  与此同时,全市1至10月份蔬菜播种面积为114.5万亩,同比增长2.93%,上市量218.74万吨,同比增长23.5%,外销量159.6万吨。“今年昆明市蔬菜生产在克服严重干旱情况下,发展势头依然良好,总体表现出产销稳定,发展良好,标准化生产推广规模进一步扩大,农产品安全工作得到巩固等特点。”市农业局种植业处负责人告诉记者,今年全市共组织各县区实施高产创建示范园区45片55万亩、间套种120万亩、水改旱25万亩、晚秋80万亩,为实现农业生产的“胜仗”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  
  目前,2011年农业生产计划已经出炉,小春生产核心是一扩、二提、三增。一扩即在秋雨充沛、墒情较好的条件下,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;二提即通过农业科技提高农作物单产和提高农作物商品率;三增即通过多种绿肥和实行耕地休耕增强土壤的地力,通过增加高效优质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增加农户收入,通过农业集成技术的应用,增加农作物总产。2011年小春农作物计划总播面积将达198.74万亩,小春粮食作物计划播种102.4万亩,截至10月20日,实际播种面积为57.97万亩,占计划的56.6%。
  
  随着全市农作物收割即将完成,各县区抢抓时令,一边收获一边翻耕、下种冬季作物,为来年小春丰收做好准备。
  
  石林全年粮食总产创新高
  
  石林县今年粮食总产量可达12.48余万吨,比原计划的12.2万吨增长2.3%。大旱之年全县粮食再创新高,实现了增产增收。
  
  “库塘蓄水严重不足、土壤焦灼、小春无法下种或种下去却面临绝收。”今年上半年的旱灾让人记忆犹新,石林县的小春作物同样遭受重创,种植面积由计划的17.8万亩缩减为7.28万亩。为完成“小春损失大春补”目标,确保全县粮食安全,石林县抢抓时机,及时将大春产量的目标任务调整为11.5万吨以上,动员全县上下抗旱保苗促春耕,于6月9日全面完成26.35万亩大春作物栽种任务。
  
  在措施上,石林县实施“一改二创三扩大”。“一改”即实施水改旱,除黑龙潭水库灌区、海拔1750米以下种植水稻外,其它地区安排水改旱,部分稻田改种玉米。“二创”即创玉米高产、水稻高产。建玉米高产核心区3片300亩,带动千亩展示区3片3000亩,完成3万亩技术示范区;建水稻高产创建核心区2片200亩,展示区2片2000亩,带动2万亩高产示范。“三扩大”即扩大玉米种植面积,由去年的12.5万亩扩大到15.2万亩;扩大科技覆盖率,突出抢抓节令、优良品种、育苗移栽、地膜覆盖、科学施肥等技术的综合配套推广,搞好12万亩粮食作物间套种等技术推广;扩大晚秋作物种植面积,把玉米地套种秋马铃薯、烤烟地套种秋玉米、秋荞的规范化种植作为突破性措施来抓,确保完成12万亩晚秋作物种植计划。
  
  石林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邦海介绍,今年石林加快了一批优良品种和成熟技术的转化,如杂交玉米的推广由路单系列向以路单系列、云瑞系列为主的品种多样性转变;生产技术向节能节肥型和提高复种指数方面转变,如玉米免耕栽培、玉米套种马铃薯技术进一步扩大示范。此外,新品种、新技术也亮点多多,如玉米育苗由肥床育苗改为水稻秧盘育苗,节省了劳力又降低成本。
  
  通过广泛的田间测产预测,石林秋粮产量可达11.58万吨,全年粮食总产可达12.48万吨,比原计划12.2万吨增长了2.3%,在大旱之年全县粮食再创新高,实现了增产增收。
  
  宜良中低产田变良田
  
  “政府出钱修了沟渠、平了地、加宽了机耕路,到地里干活再也不用人背马驮了,车辆可以直接开地里,现在每亩水稻能产770到780公斤,原来种青豆每亩只有500多元,如今能达到1000元嘞!”宜良村民刘兴城高兴地说。
  
  和刘兴城同样高兴的农户,在宜良还有很多。近年来,宜良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工作,使过去些贫瘠的土地变身良田,众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,喜笑颜开乐开了怀。今年,宜良县按照规模化,集中连片,田成方、渠成网、路相连、树成荫,主排主灌分离的中低产田改造标准,选择基础条件好,涝害问题严重的匡远、狗街等乡镇实施高标准项目建设。按照计划改造耕地面积将达到4万亩,年底这些耕地都将成为沃土。
  
  进行中低产田改造,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,改造中低产田比垦荒投入省、用工省、见效快。中低产田改造好了能长期见效益,因此,宜良花大力气对大量土地进行了改造,在匡远和狗街等乡镇,建设了多条主排灌沟渠灌、支排灌沟渠灌,到目前已新建和更新抽水站24座,修建机耕道路37条,开展条田改造510亩。与此同时,宜良还通过机械平整、建设高规格大田块,并配套建设完善田间灌溉、排水、道路等基础设施,使项目区达到田园化、水利化水平,满足了机械化耕作,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,提高了耕地产出率。
  
  中低产田改造换来了丰厚的回报,就在不久前,省农业厅组织省农科院、玉溪市农科院及昆明市农科院等专家对宜良县承担实施的,农业部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。专家组按百、千、万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好、中、差共9块田进行实收和割测。最后得出宜良县百亩实收4204.22平方米,平均亩产为866.04千克,最高产达887.6千克。专家组根据自测和实收结果综合分析评估认定,宜良县2010年水稻高产创建狗街镇和南羊镇两个万亩示范片共20097亩的平均亩产为712.26千克,比计划的700千克,亩增12.26千克,增1.75%,圆满完成水稻高产创建示范任务,水稻高产将为农民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