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资讯工艺品正文

柳编:缺少的是传承和创新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5-04-04 浏览次数:68
  在浚县,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谚:“杨玘屯咕咕叽叽(泥玩具),前后毛村枪刀剑戟(木制玩具),二郎庙惊天动地(鞭炮工艺),东张庄笸箩簸箕(柳编),城里头布虎马匹(布玩具),李新寨哐哐叽叽(铜制乐器),郑姚厂石狮门前立(石雕)。”千百年来,这些民间工艺薪火相传,流传至今。
  
  东张庄村的柳帽曾销往全国
  
  女儿出嫁,儿子在外地工作。老两口闲时编些柳编制品,忙时去地里侍弄庄稼,这就是宋同文的生活。在浚县黎阳镇东张庄村,这个4000多人的村子,像宋同文这样的人还有百十位。
  
  50多岁的宋同文有一手柳编绝技。在他的记忆中,从他太爷爷那一辈儿开始,东张庄的人就有从事柳编的传统。东张庄村柳编发展最盛的时候,是在上世纪80年代,簸箕、篮子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,需求量大导致柳编制品供不应求。那时东张庄村成立了副业小组,很多人都在副业小组里做柳编活。那时的柳编有很多种,有矿工和建筑工人用的安全帽,柜子、提包、簸箕、笸箩、斗等。在村委大院里,每天都有人在忙活着编柳帽、打捆、发货。他们编的柳帽,从浚县火车站(现鹤壁火车站)运到全国各地的煤矿,为井下矿工提供防护。
  
  上世纪90年代以后,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,使用柳编制品的人越来越少,柳编销量也日益减少。销量少,挣的钱就少了,村里会柳编的人就慢慢地放弃这个手艺外出打工了,青壮年男子大都在县城附近的建筑工地做工,一些年轻的姑娘、媳妇们到南方的电子厂去打工了。还一直坚守着柳编活计的,是村里50岁到70多岁的老年人。
  
  缺的不是市场是传承
  
  东张庄村的柳编制品一直销路很好。每年八月初一古会和正月古庙会,是柳编制品销售的高峰期。一个中等大小的提篮售价50元,个头最小的儿童玩具提篮售价10元。不管做多少,各家各户都能在正月古庙会上卖完当年的柳编制品。除了在庙会上销售,平日里还有商贩专门跑到村里来批发柳编制品。
  
  “现在,我们就缺一个带头人,带着大伙来搞柳编创新,教给大伙新技术,把柳编这个活儿做下去。村里人都有柳编的底子,只要有好的销路、好的技术,相信很多人都还会回来做柳编。”宋同文说,“你看电视上的报道,别的地方柳编都出口到国外了。这门手艺要是以后失传了,真是太可惜了!”不愁销路的柳编制品,现在缺的不是市场,而是传承和创新。
  
  传承手艺需要共同努力
  
  宋同文算是东张庄村坚守柳编事业中的年轻人了。从他记事起,太爷爷、爷爷、父亲都是柳编高手。他从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柳编,到现在已有30多年了。
  
  “这几年编柳编不挣钱了,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。打工一天能挣百八十元的,比编篮子卖钱多。编篮儿编筐既费事又不挣钱,现在除了没去打工的还在编篮儿编筐,村里已经没有多少人对这个感兴趣了,年轻人学这个的也不多。就连我有时候也出去给人家打工。”宋同文不无遗憾地说。
  
  宋同文认为,柳编应该从实用型向观赏型转变,现在买柳篮、柳筐的人越来越少,相反,一些装饰型的柳编制品却很畅销。曾经试制成功过柳编医用支架的他,因为没有找到好的销路,只好放弃了。
  
  东张庄村支书张书忠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柳编这个手艺要不失传,得有大批常年从事这个行业的人,现在因为柳编效益不好,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事,只有年纪大的人还在干。村里也曾经向上级部门申报过特色文化专业村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,传承这个手艺需要大家共同努力。”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